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两轮足机器人
7月16日,由重庆大学、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5暑期智能建造算法集训营正式开营。来自全国各地的58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七成是硕士、博士)及27名科技工作者齐聚涪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培训,共同开启一场聚焦智能建造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深度学习。
权威师资坐镇
打通“工程场景+AI技术”融合链路
本次集训营紧扣智能建造领域对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场景融合的迫切需求,精心设计48学时深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算法核心基础——从矩阵分析、数值优化与规划方法,到智能优化算法、聚类算法、分类算法,再到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前沿技术,同步融入Python编程实践。
课程将结合工程建造实际案例,重点培养学员在建筑领域的算法应用能力,目标直指打造既懂工程场景又具备AI技术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集训营师资团队堪称智能建造领域“豪华阵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建造学科带头人刘界鹏领衔授课,他不仅著有国内首部智能建造算法专著和教材,还创建了我国首个智能建造硕士科创班;周俊文、夏毅、单文臣、李东声、许成然等多位博士及副教授也加入教学,他们深耕工程结构智能优化、建筑数字化设计、土木工程大模型等领域,兼具深厚学术积累与工程实践经验,为学员提供专业指导。
超5000人次关注
优中选优汇聚全国“好苗子”
自6月6日招募信息发布以来,集训营吸引超5000人次关注,全国高校学生和科技工作者报名踊跃。其中,300余名在校本科及研究生参与选拔,最终58人被录取,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超70%,学员来自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等国内外重点高校;科技工作者方面,27名录取者涵盖厦门大学、天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授、研究员及青年骨干,还有建筑行业技术研发精英。
“我在导师推荐下专程来到涪陵学习,希望系统掌握现代智能算法,为未来科研工作打基础。”来自香港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唐子龙的话,道出了众多学员的期待。他们渴望通过集训实现“工程+AI”的跨界突破,将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
从“硬件”到“软件”
研究院打造智能建造“策源地”
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总经理王曦介绍,该研究院定位为全国智能建造技术的“策源地”,不仅服务重庆,更面向全国。“通过这类科创训练营,我们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筛选‘好苗子’进行集中孵化培育。”据悉,今年2月,研究院已举办智能建造硬件训练营,聚焦机器人组装;本次则聚焦软件算法,目的是让懂工程的人更懂技术与算法,让懂机器人、算法的人更懂工程一线,通过学科交叉推动智能建造产业升级,并为涪陵培育和留住高端人才。
落地涪陵高新区两年间,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通过孵化培育、天使投资引进及产业链整合,已推动6家企业在涪陵落地,另有7个团队正在孵化。落地企业涵盖铺瓷砖机器人、墙板搬运安装机器人、三维激光扫描仪、内墙刮腻子机器人等领域。“依托涪陵优势产业,叠加智能建造技术升级,我们正加速推动产业集聚落地。”王曦说。
集训营将于8月25日结业。顺利完成本次集训并通过结业考核的学员将获重庆大学、重庆智能建造研究院、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颁发的结业证书,标志其在“人工智能+建造”领域的专业能力得到学界与业界双重认可,为未来发展增添“硬核背书”。(记者 冉富月 蒋沛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