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陵村1组海拔1680米泵站的一体化智慧泵房内部
立秋时节,足球竞彩网
大木镇云雾蒸腾。在海拔1775米的大木镇武陵村1组,村民石继平拧开水龙头,清冽的水流声打破了高山的寂静。这个对城里居民来说很普通的开水管动作,却是大木镇部分高海拔村组历时近三年、跨越875米海拔差才实现的“水脉逆袭”。
作为重庆高山第一花乡,这里夏季避暑游客可达7万人,政府水车送水曾是常态,喀斯特地貌让“水碗存不住一滴水”。如今,五级提灌工程让清泉“攀”上云端。
喀斯特的“水困”
7万人与600车水的生存博弈
“武陵村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就是有一个问题——缺水!”石继平的话道出痛点。
位于大木镇的杨家湾水库于2019年竣工,但当地喀斯特地貌的渗漏特性让蓄水成为难题。大木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代朝伟介绍:“经历2022年百年一遇的干旱天气后,镇内93口蓄水池总蓄水量仅6.9万立方米,高峰期日均需水7000立方米,缺口高达40%。镇政府派出的水车两年送了600车水,相当于每天都有辆‘水骆驼’爬山路。”
这样的矛盾在雨台村尤为突出。这个海拔960米至1515米的村庄,高峰期缺水尤为明显。“旱季只能等政府水车送水。”村党支部书记罗德军回忆。随着避暑经济火爆,武陵村、土井村、宣王村等高海拔区域矛盾加剧,一场“水脉长征”势在必行。
五级“水电梯”
从900米到1775米的科技攀登
解决方案藏在层层泵站中。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渝东自来水有限公司采用“电梯式接力”技术,通过每级泵站将水流“托举”200至300米。一级泵站从海拔900米的场镇水厂取水,经雨台村960米、宣王村2组1182米、宣王村3组1426米泵站逐级加压,最终由武陵村1组1680米泵站将水推至1775米高位水箱,再通过“毛细血管”般的管网辐射全域。
雨台村成为技术样板。在1286米泵站内,智能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流量、压力,三个泵站协同工作,将水输送至1515米的水箱。“相当于把69层楼高的水柱‘掰’成三段爬坡。”代朝伟这样比喻。武陵居小区业主吕斌难掩激动之情:“现在一拧龙头就有水,八旬老人还写了诗!”她朗读的《武陵居实现自来水梦》中,“今朝一拧即琼淙”道出民心所向。
“水脉”新生
1728万元绘就的永久供水图
大木镇副镇长熊浙江介绍:“为保障全域自来水供应,大木镇自2022年起系统推进五级提灌‘水电梯’工程。”2022年,武陵村调节池、双江村供水保障工程相继竣工。2023年,重点实施了雨台村、宣王村抗旱供水工程(一期提灌项目)、土井村供水“一改三提”项目。2024年,雨台村供水“一改三提”项目完工,江东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期提灌项目)开工建设。2025年,江东片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期提灌项目)完工。8月初,大木镇抗旱水源工程项目也顺利收尾,全域通自来水的目标得以实现。该工程累计投资1728万元,凝聚了多方力量——区水利局统筹资源、水务集团提供技术支持、镇政府负责用地协调。
当武陵居小区最后一栋楼的水表唱响滴答的歌谣,银色管网为七彩山峦勾勒出最后的生命线。今年8月,大木镇这幅水墨长卷终以清流为印,在千仞绝壁钤下“万缕银丝绕碧峰”的朱红落款。昔日的缺水记忆——那些挑着水桶的晨昏、干涸皲裂的土地,如今都已化作水管里流淌的《高山流水》新韵。
成效已浸润每寸土地。当海拔900米迎新社区的居民与海拔1775米武陵居的游客用着同一样的水洗菜时,民宿业主赞叹“花乡名片更亮了”!这场引水上山的“民生战役”,终让云端人家喝上了“幸福水”。
□记者手记
水龙头里流出的不仅是水,更是高山百姓的民生。当科技与毅力让清泉“走”上天梯,喀斯特地貌的宿命论被打破。正如石继平所说:“这是盼了很多年的方便。”在这座用五级泵站书写“人定胜天”故事的小镇,每一滴水都折射着乡村振兴的微光。(文图/记者 袁晓露)